挖掘香山文化,珠海迈出关键一步

6月15日,珠海市香洲区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25香山文化沙龙在香山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揭牌仪式现场


溯源之问:我们为何需要文化记忆?


香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志刚称,香山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香洲属地的凤山书院、凤池书院,数百年来一直弦歌不辍。“一个唐家湾,半部高教史”,从香洲走出的一批大学校长成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在历史浪潮中,香山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头。从买办到民族工商业者,从实业救国到社会改良,从暴力革命到民主共和的建立与捍卫,处处留下了香山人的身影。从香洲开埠到金星门无税自由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区,无数优秀儿女在改革中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他认为,香洲区成立香山文化研究会不仅是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也将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还可以将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认同和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提炼转化为理论成果、话语体系和决策依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珠海实践提供精神力量。


据悉,香山文化研究会由香洲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相关专家学者联合发起成立。当选会长梅东表示,研究会将恪守初心,做好历史文脉的守护者,做本土故事的传播者,做区域交流的架桥者,促进珠中澳文化互鉴共生。


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香洲区在系统挖掘、传承、弘扬香山文化方面迈出新的步伐。研究会将联合三地学术力量,聚焦香山文化、留学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通过学术研讨、专著出版、公众传播等形式,推动香山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珠海市香洲区香山文化研究会”“香山文化研究会交流中心”揭牌仪式。专家代表向珠海科技学院、香洲区第二十三小学、正方集团、香洲区图书馆、珠海金路集团赠送香山文化相关图书。


赠书仪式现场


作为研究会成立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弦歌不绝、薪火相传--从香洲走出的大先生》主题图片展同日在香山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该展览聚焦香洲籍教育先驱,首次展出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到清华学堂首任校长唐国安等12位大先生的珍稀历史图像资料,全景展现其教育思想与生平事迹,致敬先驱,赓续香山文脉。


破题之道:让历史“活”在当下

在2025香山文化沙龙主旨演讲上,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珠海博物馆原研究员肖一亭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珠海历史文化的核心图景。宝镜湾遗址岩画距今4000多年,记录着先民与海共生的生活方式;自汉唐起,珠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唐宋年间,盐业与矿业兴盛,奠定区域经济基础;明清时期,珠海与澳门一道构成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而进入近代,这片土地又孕育出众多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为国家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这五大亮点串联起珠海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发展轨迹,也奠定了香山文化的历史厚度。


肖一亭作主旨演讲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认为,香山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基础,包括考古发掘资料、外文资料、文物古籍整理等,并提出三地合作的必要性,以推动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他还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倡导以新视角审视旧材料,以想象力还原历史细节,以服务当代的眼光挖掘历史智慧。他认为,香山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当代影响与未来前景,研究应结合学术化、艺术化、数字化、产业化和大众化等多维度路径,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艺作品、数字产品和文创商品,使香山文化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他呼吁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香山文化研究,通过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推动香山文化研究走向深入,展现其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胡波作主旨演讲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丘树宏围绕香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展开深入解读。他将香山文化的特质概括为“咸淡水文化”——地处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珠江八大门四个从珠海流入南海、太平洋,咸水淡水碰撞交融,咸淡水地理形成这种咸淡水文化,兼具开放包容与务实进取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香山人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精神动力。他认为,香山文化研究不应止步于学术圈内,而应服务当代发展,通过文化传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与经济协作。


丘树宏作主旨演讲


沙龙对话环节,珠海市香洲区社科联主席叶少苏认为,香山文化有“文风盛、民风淳、历史红、生态美”四个显著特征;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宾睦新认为,研究香山文化要沿着香山人开拓的足迹,探寻香山文化在域外的嬗变轨迹;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研中心副总工程师葛慧蓉认为,香山文化要在“整合、融合、联合”上发力,用足用活香山文化资源;珠海市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黎映宇认为,香山古道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线性通道,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香山文化沙龙对话


珠海正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欢表示,传统文化应当走进生活。香山文化研究会交流中心即将落户铂悦香山项目,正是打造具有人文底蕴品牌社区的尝试之一。专家、学者还就“历史资源整合与当代价值转化”展开热议,提出开发文化IP、推动文旅融合、运用数字技术传播等多种创新手段,助力大湾区人文共同体建设。


香山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转化为现实动能的宝贵资源。只要方法得当,它就能真正“活”在今天的城市肌理之中,融入湾区发展的时代洪流。

来源:羊城派APP
文:记者 钱瑜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程
校对:苏敏
审签:胡润斌